“80后”的单芃,是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一名年轻教授。从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她的人生就和数学紧密相连。
尕朋是当年青海玉树的抗震小英雄,毕业后他将回到玉树,用学到的知识服务家乡建设,把在清华得到的爱和善传递出去。“我衷心希望大家和尕朋同学一样,不仅拥有梦想,而且能用行动来履行使命。”这是校长邱勇在2015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用尕朋的事例鼓舞毕业生的寄语。灾难锤炼了尕朋坚忍不拔的品格,而他人的帮助更让他坚定了奉献社会的信念。他曾说:“帮助他人是我一生的...
矣晓沅,男,彝族,1991年3月生,共青团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2级本科生。曾获清华大学校设奖学金、文艺优秀奖学金、社会实践优秀奖学金、清华之友—三和陈崇辉奖助学金、2014“助学˙铸梦˙铸人”主题征文全国二等奖、2014清华大学“十大年度人物”称号、2015年本科特等奖学金。
陈立杰是交叉信息研究院2013级本科生,清华大学2016年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从初中开始参加信息学竞赛的他一直是竞赛信息竞赛界的传奇人物。有人说他天赋过人,但他却说,天赋和努力都很重要。
11月18日,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评选结果公示,其中医学院直博生万蕊雪在本科毕业后的三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上发表5篇文章的成绩吸引了大量关注。
从19岁求学来到清华园,关肇邺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将近70年。70年光阴流转,关肇邺为清华大学设计了医学院大楼、理学院楼群、新建的图书馆(三期)等建筑物。他像是一位懂得凝固时间的魔法师,将一生的长度幻化为清华园永恒的故事,为清华园,也为自己,沉淀着时光的优雅与从容。
史元春——教研路上永远年轻通讯员:王晨阳 李凌 2016年3月2日,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6周年暨首都妇女先进典型表彰大会上,计算机系史元春老师荣获2015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彰显了计算机系老师的杰出风范。史元春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内外知名的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学者。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起留校任教。教研工作方面,史元春每...
靳力和王晓英双双博士毕业,在做出人生抉择的时候共同选择了远在“世界屋脊”的青海省。他们满载着荣誉和期许来到青海,一晃八年过去了,八年的高原生活,在笔下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于他们则是尽心尽力过着的每一个日子。
在清华从教20年,彭刚走上过不同类型的讲台、面对过无数各有特点的学生。投身教学改革,进入学校教学委员会,他心目中最神圣、最重要的事就是教书育人。
岳光溪,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农机系。1985年后从事洁净煤技术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循环流化床燃烧”攻关项目,是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对于人生的目标,一旦选择,就不要后悔,要坚持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即使做着做着想放弃了,也要咬着牙坚持下去。唯有如此,才能离成功更近。”
“时代推着我们不断前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走永远循环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善于发现问题、专于思考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这是多年来我一直对自己说的话,也一直在践行。” 于歆杰说。
从近代工程教育的产生,到中国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工程教育领域内知名的专家,王孙禺教授对工程教育的历史十分熟稔。研究与思考工程教育的历史与未来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工程教育大国的崛起更是沉心勾画已久的愿景蓝图。
周立柱教授,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多年来,他情系西部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为青海大学筹建计算机系尽心尽力。如今虽已年过花甲,退休多年,但他依然难舍西部情怀,仍在积极组织实施西部“五校项目”,千方百计筹划西部五省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谱写了一曲为人敬佩的奉献之歌。
张一慧:利用2D结构实现3D结构的制备通讯员 杨 帆张一慧(Yihui Zhang),1986年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副教授。2006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和2011年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1年至2015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助理研究教授。...
闫宏,男,1968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清华大学修缮校园管理中心供暖管理科副科长、供暖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供暖日常保障、管网工程管理和供暖党支部的各项工作。2002年入党。在供暖科工作30余年,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关心群众,曾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校级工会积极分子和后勤优秀党支部书记。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基地,孕育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技术,也记录下了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张作义带领团队,让中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踪、自主创新、跨越,到走到世界前列的重要历程。
优秀共产党员、“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发挥教师的岗位优势,通过开设新课程、建立新研究方向,将自己的所学所成在清华的土壤里播种结实。
她与清华同龄,与清华结有不解之缘,一家三口都“最爱清华”。她情牵清华,关爱学生,无偿捐赠母校并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她才情横溢,是许多人眼中百年罕见的“奇女子”,被誉为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又豁达简朴、淡泊澄明,唯留一颗赤子之心。她身上烙印着历史的年轮,搏动着清华精神的血脉,一生与清华相系,将平实的爱、温暖的情融化在美丽校园中。